潮起南沙,绿满湾区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,广州南沙,这片依海而生、向海而兴的热土,正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生态优势,成为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。
2024年,南沙完成森林提质增绿4281.5亩,营造红树林252亩,建设提升绿道35.1公里,新增碧道19.6公里,生态肌理愈发丰盈。
据监测数据显示,南沙湿地鸟类种类超200种,黑脸琵鹭数量从2016年的18只增至2024年初的91只,红树林植物占全省种类的62.5%,生态底色愈发鲜亮。
三年来,南沙以系统治理守护“湾区之肺”,用创新实践激活生态价值。依托得天独厚的滨海湿地资源和持续强化的生态保护力度,南沙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根基,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,一幅生态与经济共舞的画卷,正在南沙的海岸线上徐徐铺展。
1
南沙湿地,恰似珠江入海口一颗璀璨的“翡翠明珠”,也是东亚-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的“国际航空枢纽”。
每年秋冬,南沙湿地便成了候鸟的盛大舞台。黑脸琵鹭舒展着如黑缎般的羽翼轻盈掠过水面,东方白鹳身姿优雅地驻足浅滩,超过十万只候鸟在此汇聚,占广州候鸟种群半数以上,其中不乏诸多珍稀品种,共同奏响生命迁徙的壮美乐章。
南沙湿地候鸟。
相关数据显示,南沙湿地累计监测到的鸟类已超200种。其中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4种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更是达15种,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的数量逐渐攀升,让南沙湿地成为珍稀鸟类栖息繁衍的理想乐园。
如果说南沙湿地是候鸟的“越冬驿站”,成片的红树林就是它们的“生态家园”。
作为广州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,南沙湿地拥有红树林植物种类13科共15种,占全省红树林物种种类的62.5%。盘根错节的根系间,鱼虾嬉戏、蟹贝栖息,每逢秋冬,黑脸琵鹭、白琵鹭、勺嘴鹬等“国际大咖”跨越万里,在退潮后的泥滩上赴一场自然的“饕餮盛宴”。
近年来,南沙在保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、提升湿地建设水平方面探索出创新路径。以万顷沙镇为例,自2023年以来,该镇先后建成两期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示范点,通过探索“红树林+生态产业”新模式,打造“渔舟唱晚”新乡示范带,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、观光农业、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,让这片红树林变身带动镇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“金”树林。
从候鸟翔集的湿地秘境到生机盎然的红树林生态系统,南沙以对自然的敬畏与创新的保护智慧,让“生态颜值”转化为“经济价值”。
2
海洋经济的底色是生态。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,南沙以创新实践破解生态难题,探索出一条陆海统筹的修复之路。
以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为例,这片湿地曾是植被杂乱的荒滩,岸线退化、驳岸硬质化,亲水空间匮乏。南沙区立足陆海交互特征,对荒滩实施生态化改造,大力营造红树林。如今,硬质荒滩变绿美景观,城海相融的滨海生态带和亲海景观带已然成形,不仅提升了南沙滨海旅游吸引力,更为旅游经济添活力。
这种生态修复的创新价值,在资源转化中进一步释放。2024年,南沙在广东省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平台上,南沙购得湛江市29.7米生态恢复岸线指标,实现全国生态恢复岸线指标交易“零的突破”,为“蓝绿银行”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生态治理的协同效应,更在大湾区发展中持续放大。此前,南沙与滨海湾新区等周边区域联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全面深化在污染治理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、环境应急管理等领域合作,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,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,让“湾区之肺”的生态服务功能辐射全域,为大湾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筑牢生态根基。
湿地滩涂候鸟翔集,红树林间鱼跃浅滩,海岸线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南沙的实践证明:守护“大湾区之肺”与发展海洋经济并非选择题,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。
生态底色越鲜亮,海洋经济的航船就越能行稳致远。
编者按
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。会议指出,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,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,更加注重高效协同,更加注重产业更新,更加注重人海和谐,更加注重合作共赢。
南沙地处湾区之心、南海之滨,是“千年商都”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,拥有深水良港和绵长海岸线,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,承载着广州拥抱海洋经济、向海图强的发展雄心。
聚焦“五个更加注重”贯彻落实,南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“蓝色机遇”。即日起,围绕海洋科技、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、航运枢纽、海洋牧场、海洋生态、滨海文旅等六大方面,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、大湾区(南沙)国际传播中心一部两中心推出“湾区之心 蓝色脉动——南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巡礼”全媒体宣传报道,全面挖掘展示南沙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的禀赋资源及最新发展成效。敬请垂注!
撰文:梁诗婷
统筹:任燚
策划:黄少宏
南沙规资宣 南宣
民信配资-民信配资官网-配资门户网-股票配资入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