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淙祥在田间察看玉米长势。
盛夏的皖北平原,热浪蒸腾,大地仿佛笼罩在金色的薄纱里。在一片青翠的玉米田,72岁的徐淙祥手指轻捻叶片,眯缝起眼睛,专注地察看玉米长势。五十余载光阴,从青丝到白发,这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“老徐”的种粮能手,始终保持着对土地最深的眷恋。他用半生的光阴,坚守着“多种粮、种好粮”的朴素信念,将一位农民共产党员的初心,镌刻在这片土地上,也书写进国家粮食安全的厚重篇章里。
“人不哄地皮,地不哄肚皮”
“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,要靠科学种田干出个名堂来!”1972年,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放弃了成为一位民办教师的机会,毅然回乡务农。彼时的黄淮大地,“望天田”广布,小麦亩产不足150公斤,大豆仅几十公斤。面对眼前的困难,19岁的徐淙祥反复翻看借来的农业科技书籍,夜晚挑灯苦读,白天躬身试验。他自创了草木灰混合秸秆高温堆肥法,用烟叶泡水制成土农药防治蚜虫,在贫瘠土地上蹚出了一条增产新路。
1983年,徐淙祥通过全省统一考试成为一名乡村农技员。1985年至1986年间,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县实施“黄淮大豆高产攻关七五计划”,他负责的田块产量每年都名列前茅。1991年8月,他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,承担了安徽省区域大豆生产试验项目。
面对砂姜黑土“雨天一团糟、晴天硬如刀”的困境,徐淙祥带领团队攻克土壤顽疾,经过多年实验探索,采取配方施肥、有机肥替代、秸秆还田及土壤深耕等技术,提升了肥料利用率,改善了土质、增强了地力。2010年7月,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。近年来,徐淙祥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,将自己种的地全部建成了“田成方、路成网、沟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高标准农田,实现了旱涝保收。
“人不哄地皮,地不哄肚皮”是徐淙祥常挂嘴边的顺口溜。2003年,他负责的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遭遇罕见洪涝、龙卷风、冰雹等多重袭击。风雨肆虐时,别人往屋里跑,徐淙祥一家人却冲向大豆田,连续3天泡在齐膝深水中扒沟排水,腿上划满血口。最终,181.6公斤的单产纪录在灾年创造了奇迹。
执着终得山河报。2022年夏收时,“阜航麦1号”平均亩产811.29公斤、“皖垦麦22”平均亩产818.52公斤——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历史性突破800公斤大关。开镰当天,他忍不住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报告丰收喜讯和十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。当年6月27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说,“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。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,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,我感到很高兴。”捧着回信,这位种田“老把式”热泪盈眶:“真没想到,习近平总书记还记得俺这个种粮能手!”
科技种粮有“秘籍”
走进徐淙祥的办公室,记者看到53本五颜六色的笔记本已经摞成了“小山”。泛黄的纸页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气候、墒情、苗情、病虫害、草情等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变化。这些田间“档案”,记录了一位“老把式”迈向“大国农匠”的坚实脚步。
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是他毕生的信仰。2011年4月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张槐村,曾到徐淙祥的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里了解小麦种植情况。“当得知我们刷新了前一年安徽省小麦单产纪录时,他肯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成效,并勉励我们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。还告诉我们,抓好科技兴农,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就有保障了!”那个场景,徐淙祥终生难忘。
科技如何兴农?徐淙祥深知作物高产的突破在良种。多年来,他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、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、育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,试种“皖垦麦22”“华成865”等20多个小麦良种,培育出了“太丰6号”高蛋白大豆新品种,为黄淮粮仓筑牢根基。
机械化、智能化是现代农业的“翅膀”,良法是丰收的保障。“在政府有力支持下,2023年我们建成了智能化监测系统,使用卫星遥感监测终端,配备多架无人机,大大提升了病虫害预警准确率。”徐淙祥的基地还设立了“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”,农家小院成了“专家大院”,同时承担了小麦、大豆等作物的优良品种选育、区域试验、引种试验、耕作制度优化、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。如今,徐淙祥编写的120首“小麦拔节需肥大,壮苗也要把肥下”等农谚,让复杂的技术变得深入人心、朗朗上口,成为当地人科技种粮的“秘籍”。
“基地安装使用的北斗导航播种机,能够精准控制播种行距、株距,每千米直线精度误差在2.5厘米以内,有效减少重播、漏播,降低种子使用量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”徐淙祥告诉记者。2024年,他的田地里再次传出捷报:夏玉米高产田块亩产1009.1公斤,夏大豆高产田块达302.38公斤,示范带动太和县大豆播种面积达100余万亩。在流转土地中,他专门划出300亩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,为今年全国40余个大豆品系、30个玉米品系搭建了“比武擂台”。
“想要多打粮,就找徐淙祥”
站在张槐村一棵亭亭如盖的楝树下,徐淙祥说:“十多年前,这株楝树只有小臂粗细,如今已亭亭如盖,树上的五个分枝被村民喻为‘五谷丰登’的象征。”
“独木不成林”,共同富裕的梦想在当地的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。引进新品种时,徐淙祥总把风险留给自己:“我先试种看看到底怎么样,成功了再推广!”乡亲们交口称赞:“要想多打粮,就找徐淙祥!”2022年,他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,构建起“大户带小户、技术传万家”的协作网。在庄稼生长关键期,田间学校就地开课,精量播种、赤霉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在地头演示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接待现场观摩6000余人次,举办技术培训70多场次、培训人员4300余人次。
作为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,徐淙祥始终为种粮农民鼓与呼:2023年推动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,2024年建议修改《农业保险条例》覆盖高产示范田,今年提交了《自然灾害防治法》议案。在他看来,让种粮农民“有钱挣、得实惠”,才能筑牢大国粮仓根基。
最令徐淙祥欣慰的是,他的儿孙接过了接力棒。2008年,儿子徐健从农资经营转向粮食种植,引入智能灌溉系统,让农田管理更加精准高效。孙子徐旭东2018年大学毕业后返乡,领办合作社各项农业试验示范项目。三代人把“家”安在田间,累计种田1.8万余亩,生产粮食超2万吨。望着夏日里的沃野良田,徐淙祥充满期盼:“只要还能动,我就要带着乡亲们多种粮、种好粮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!”
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赵倩倩 杨丹丹 文/图
民信配资-民信配资官网-配资门户网-股票配资入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